目前,部分民營醫院在體貼式醫療服務上越來越專業。圖/東方IC
  (上接B03版)
  每家社會資本辦醫,在實際開辦過程中,遇到的困難都不一樣。美中宜和醫療集團市場部總監朱志凌認為,近年來,國家和地方支持社會辦醫的政策都很好,但難的是,這些政策在各部門之間的把握和銜接,缺乏系統性的規劃、缺乏細則和一致標準。
  規劃和標準來自經驗。
  巨大的市場需求,讓社會辦醫的經驗積少成多。北京市衛生計生委統計,2013年,北京市新增39家醫院中,34家為私立醫院。2013年,《北京市醫療機構設置規劃(2012-2015)》發佈,床位配置標準每千人口5.5張,其中,公立醫療機構床位配置的上限標準是每千人口4.5張,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床位配置下限標準為每千人口1張。
  “按照這個規劃,很多地方的公立醫院已經飽和了,但社會辦醫,還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”,北京市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鐘東波說,對社會辦醫,政府已不存在規划上的壓制;審批後,(社會辦醫)能否辦得成,辦得好,主要看是否經得起市場考驗。“接下來,政府要做的,是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”。
  ■ 多點執業
  現狀 公立醫院醫生仍覺得是“願望”
  多年來,公立醫院憑藉行政力量,對有優質醫療資源的絕對壟斷,對患者,對醫護人員,都形成巨大的虹吸作用。
  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莊一強指出,民營醫院多數仍小、散、亂,而限制其發展的最大問題,是缺人才。“民營醫院的人才是啞鈴型的,多是退休醫生和剛畢業的醫學生,年富力強的中青年醫生少。”言下之意,聚不起階梯形的優秀醫療團隊,民營醫難撐“品牌”。
  離開工作24年的宣武醫院,今年年初加盟北京寶島婦產醫院的謝峰,對此深有體會。“與三甲醫院相比,這裡的優勢,是完全以病人為中心的體貼式醫療服務;老專家多,但缺少能獨立在臨床處理複雜病例的年輕醫生。”
  “培養一個合格的主治醫師或副主任醫師,需要數年時間甚至更長,對於一家新成立的私立醫院,如果沒有開放的醫生多點執業政策,難以在短時間內組建可持續發展的人才梯隊。”作為寶島婦產醫院的院長,餘堅忍更深感在私立醫院招攬人才的困難。因為種種限制,公立醫院的在職醫生,能夠通過申請多點執業,來寶島工作,還比較少。目前,在寶島定期出診的專家,多數是從公立醫院退休或退休返聘的醫生,“他們受政策和醫院的束縛小”。
  作為2009年新醫改的重要政策突破,“醫生多點執業”試點,在鼓勵社會辦醫,發展基層醫療衛生網絡上,都曾被寄予厚望。
  然而,五年過去了,由於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推進艱難,現行《執業醫師法》對醫生執業地點以及註冊方式的限制等等原因,“多點執業”對於多數公立醫院的醫生來說,仍是“願望”。
  隱因 “沒時間”和“不同意”
  吳健雄,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腹外科主任,肝膽病區主任。在這家頂尖的三甲醫院,吳健雄工作了29年。
  對於多點執業,吳健雄說,“知名公立醫院有一定資歷的醫生,都有多點執業的願望”。但他同時覺得,“像我們這種單位,估計很少(有醫生去多點執業);醫院還有很多優勢,病人很多,醫生也基本沒有多點執業的時間”。
  比“沒時間”更讓人糾結的,是院長“不同意”。謝峰說,在宣武醫院時,如果能選擇多點執業,她不會辭職。吳健雄則坦言,病人總是跟著醫生跑,如果多點執業放開,名醫定期到其他醫院出診、“主刀”,對公立醫院的門診量、手術量,都會有較大影響。
  按照現行法規,執業醫師變更或增加執業地點,必須到相應的區縣衛生行政部門重新申請註冊。在審核時,第一執業醫院的書面同意,是必備要件。
  儘管目前,浙江、北京、深圳等地,都在陸續擬定出台新的“醫生多點執業”辦法,繞過公立醫院的人事編製桎梏和院長“一言堂”,為醫生自由多點執業“鋪路”。
  但多數醫生認為,地方新政能否落實,還有待觀察。
  “很多醫生雖然對公立醫院一肚子怨氣,但也捨不得離開,穩定的編製,養老保障,讓很多醫生對公立醫院仍有很強的依賴性。”上海神經外科醫生宋冬雷坦言,即使願意走出來的醫生,都希望到比現有情況更好的機構去,不能否認,目前絕大多數民營醫院,無法做到比公立醫院更好。“這也是不少醫生在體制外轉了一圈,又回到體制內的原因。”
  ■ 未來佈局
  政策“鬆綁”有章可循
  今年10月,北京市政府接連發佈了《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》和《關於繼續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》。兩個政策相互補充,“大力支持社會辦醫”、“鼓勵符合資質的個人開辦診所”與壓縮公立大醫院普通門診規模,公立醫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,試點“工作時間薪酬”聘用合同結合在一起,讓醫生多點執業的渠道更加透明;醫生從“單位人”變成“職業人”,有章可循。
  作為兩個《意見》的參與制定者和主要落實者,北京市衛生計生委明確,鼓勵社會資本辦醫,佈局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,與此前“放開”醫生多點執業、鼓勵醫生開辦私人診所等政策一脈相承,是希望用社會力量和市場機制,釋放醫護人員活力,優化醫療資源配置,滿足群眾多層次健康服務需求,以“倒逼”公立醫院改革,進而“盤活”醫改。
  北京市衛生計生委主任方來英回憶,曾有市領導對支持醫生多點執業,鼓勵醫生開私人診所的政策心存疑慮,問他“就不怕有一天公立醫院的醫生都走光了?”“我說我不怕。”方來英說,從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看,上世紀80年代,外資企業進入中國之初,國有企業職工去的很少,大家看不清外資企業在中國的前景,寧願守著鐵飯碗。隨著市場經濟發展,外資的高薪吸引了一大批國企職工,特別是中高級人才。但國有企業因此完全垮掉了嗎?沒有。到今天,形成了充分競爭、自由流動的人才市場態勢。醫療、健康領域也會走上這樣的軌道。在充分競爭的人才市場機制下,醫生的薪酬水平會逐漸因他們擁有的專業技術價值而提高,反過來推動公立醫院的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。
  聲音
  在充分競爭的人才市場機制下,醫生的薪酬水平會逐漸因他們擁有的專業技術價值而提高,反過來推動公立醫院的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。
  ——北京市衛生計生委主任方來英
  (下轉B05版)  (原標題:社會辦醫,能否盤活醫改?(2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y59nydd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